中醫幫你擺脫更年期脫髮症狀

女人總是逃不開月經,到終於要擺脫月經時,則逃不開更年期帶來的各種生理、病理性症狀——體形變胖、失眠、汗多等等,不少婦女更會出現脫髮症狀,令眾多愛美的女士大受困擾。

女人總是逃不開月經,到終於要擺脫月經時,則逃不開更年期帶來的各種生理、病理性症狀——體形變胖、失眠、汗多等等,不少婦女更會出現脫髮症狀,令眾多愛美的女士大受困擾。

其實更年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症狀,背後都和體內氣血運行紊亂有關,在中醫稱為「絕經前後諸證」,只要弄清楚更年期前後體內氣血的變化,就能好好調理過來,屆時脫髮,甚至其他相關的症狀也能一併解決。

月經的來與去

中醫經典《黃帝內經》在《上古天真論》就解釋了女子從月經初潮到絕經的全過程:「二七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,故有子⋯⋯七七,任脈虛,太衝脈衰少,天癸竭,地道不通,故形壞而無子也。」一般而言,月經大約在女子二七一十四歲時出現,屆時「天癸」(亦即先天蓄積在體內的精氣)會除著女子腎氣的充盛而驅使衝、任二脈為氣血所充,令血海(類似西醫的「子宮」)滿溢而有月經,因而亦有了懷孕的條件;到了約七七四十九歲之時,體內氣血漸衰,行於衝、任二脈的氣血亦不再充盈,血海空虛而不再有「月事」,亦無法再懷孕。

由此可見,月經的到來與結束都和衝、任二脈的氣血息息相關,而二脈的氣血則來自以下兩方面:一、先天儲存於腎臟的精氣(又稱「天水」、「天癸」);二、後天脾胃運化而成的水穀精氣。如此一來,更年期就意味著女子先、後天的精氣虛衰,漸漸無法按時貫注衝、任二脈,血海空虛而出現月經量變少,繼則停經的表現。

中醫辨證治療脫髮問題

中醫有「髮為血之餘」一說,意即女子必先有充足的氣血濡養五臟六腑,支撐身體的日常活動,有餘的話才會用來濡養頭髮,令它們健康生長而不至掉落。

而在更年期,氣血正因逐漸變得虛弱,才致月經量變少、停經,五臟六腑才得以繼續被氣血所養。一旦連五臟六腑的陰陽氣血都失衡、運行不暢,也就無多餘的氣血濡養髮絲,終致脫髮。所以在中醫的辨證觀念下,更年期表現的症狀多為虛證,當中尤以腎虛多見,亦會累及肝脾兩臟,治療上便多以調養腎臟為主,令身體氣血回復平衡、流通,養潤頭髮。

腎陰虛而致的脫髮

如果視頭髮為田地上的嫰草,那濡養頭髮的氣血就等同滋養植物的肥料、水分。更年期間腎陰偏虛,陰血不足,陽氣偏盛,就如田地遇上乾燥的氣候,水分不足而烈日當空,嫰草在「乾蒸」的狀態下便容易枯萎,頭髮亦然。此類婦女多伴有潮熱盜汗、顴紅口乾、煩燥等所謂「陰虛內熱」的表現。

對此中醫有名方左歸丸、六味地黃丸等,兩方均有熟地、山藥、山茱萸等藥填補腎陰,針對脫髮問題亦可加何首烏、丹參等養血潤髮之品,此舉就像喚天降雨一樣,恢復田地的水源供應,自然草長髮生。

腎陽虛而致的脫髮

頭髮要靠陰血的濡養,但同時中醫認為「氣為血之帥」,引導血行的陽氣對頭髮的生長也同樣重要。同樣地用嫰草的比喻,腎陽猶如植物所需要的陽光,以及陽光作用下所帶來的能量,一旦土地沒了陽光,植物不但失去能量的來源(陽氣),水分(陰血)的循環也會中斷,也就是中醫「陽損及陰、陰損及陽」的原理,如頭髮的小草自然也無以生長!

此類女性素來有怕冷乏力、面白氣短的陽虛表現,在更年期時更為顯著。對此中醫則有右歸丸,方中除了有左歸丸熟地、山藥、山茱萸的「滋陰三寶」,亦入當歸、附子、肉桂等溫補腎陽,同時平衡陰陽氣血。另外川芎、黃芪等溫性中藥都有上行、補氣之功,能針對在上部的脫髮問題,可加減使用。

陰陽兩虛而致的脫髮

中醫的整體觀念下,陰陽並非割裂存在,而是像陽光與水分的關係一樣互為影響、互相依存。所以由腎陰陽兩虛所致的脫髮亦非罕見,就此現今的常用方二仙湯便做到陰陽並補:當中仙茅、淫羊藿、巴戟天溫補腎陽;知母、黃柏處理腎陰虛而致陽氣偏亢的問題;另有當歸養血潤血,對濡養頭髮尤其有功。如此料理田地則面面俱到,小草得以好好生長而逃過枯萎一劫。

陰陽兩虛而致的脫髮

最後,中藥可以調補腎陰腎陽,如果配合針灸則能事半功倍:以毫針刺激補腎穴位,如腎俞、命門等,或是足三里、中脘等補脾土的穴位,亦有護養先天之腎氣,調補後天脾胃之氣的作用,其功類近上述中藥;另一方面,在頭皮施行頭皮針,則如農夫耙鬆泥土一樣,能疏通經絡,好讓氣血能遍及整幅頭皮,濡養各根髮絲。